“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展览亮相山城,全景呈现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7月6日,位于黄桷坪的重庆当代美术馆内人头攒动,“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展览在此启幕。展览以1945—1959年之间的中国设计与中国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串起新中国设计历史构建的路径,通过实物、图像、影像和文献等300余件展品,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现代设计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该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设计博物馆协办,重庆是“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展览在中央美院首展后的第二站。其中,不少设计研究成果是首次在重庆集中展出。
多个设计研究成果首次在渝集中展出
本次展览共分为“继往开来”“视觉革命”“积极的工业化”“人民的时尚”“民族、科学、大众”等5个版块,以珍贵的文献、史料、实物、图像、影像等交叉印证,分主题、列专版、有重点地营造了一个时空交错的现场,多个设计研究成果首次在渝集中展出。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建筑师杨作材设计的《延安中央大礼堂》模型。该建筑建成于1942年,1945年,党的七大在这里召开。

▲《延安中央大礼堂》模型。记者 刘一叶 摄
“中国的现代设计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这促发了我们去探寻新中国设计的雏形在哪里?因此,四川美院的研究团队全新加入了延安时期(1935-1948)的设计。”本次展览策展团队代表谢亚平在现场讲解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在设计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比如,在展览现场,主创团队还把《把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迅速复工努力生产》等宣传画与《西北剪纸集》《西厓装饰画集》等杂志、书籍的封面设计并置展示,观众能在不同的作品中感受到同一时代留下的审美烙印。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在成渝铁路建成之前,仅有长江水系和崇山峻岭中的羊肠小道与外界联通。修铁路、通火车,是川渝人民一直以来的梦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展出了有关成渝铁路修建的设计研究成果。
在展厅二楼,《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清晰展示了成渝铁路的修建设计方案,并配以文字详细介绍了成渝铁路的各项设计细节。数张展示成渝铁路修建过程的影像旁,著名版画家李少言于1953年创作的版画《四十年的愿望》引来许多观众拍照留念。该作品用硬朗线条勾勒出一张张喜悦的脸庞,与一旁招展的红旗相互辉映,表达着群众对这条铁路的期待。“看着这些展品,对成渝铁路的修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由衷感叹老一辈设计工作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名观众感叹。

▲展览现场,市民正在观展。记者 刘一叶 摄
“本次展览呈现了四川美术学院最新研究成果。在中央美院首站展出的基础上,我们新增了20世纪50年代川渝地区的重要设计作品、新中国对外设计展览文献等全新内容。”谢亚平表示,他们希望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呈现更加丰富和立体的中国现代设计,并从学术层面探讨在新中国诞生的过程中,设计是如何参与社会形态的塑造,并如何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艺术浸润着人们的生活
漫步展厅,就犹如走进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能在展览中找到踪迹。
如,本次展览展示的精致的旗袍、可爱的童装,斑斓的绸缎、布料等“潮流时尚”,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设计艺术浸润着人们的生活。

▲展览现场展出的布料。记者 刘一叶 摄
在谈到20世纪50年代的服饰设计时,谢亚平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海为中心,诞生了经济、美观、实用的花布设计与丝绸设计。“对于民族风格的探索也在服装设计界悄然兴起,彼时的时装呈现出新旧交融的面貌。”谢亚平说。
此外,此次展览还囊括了家用电器、生活用品、儿童玩具等设计成果。

▲上世纪50年代和平鸽图案搪瓷缸。主办方供图
上世纪50年代和平鸽图案搪瓷缸、骆驼牌搪瓷盘、上海牌B2型收音机、三五牌钟表……展厅一角,各类日用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虽然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些产品已是老古董,但其外形及包装设计,仍然对当下的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激发更多学者对中国设计史的研究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重镇、世界设计之都”重庆拉开帷幕,“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展览选择在重庆当代美术馆同日开幕,具有特殊意义。

▲展览现场,观众在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前流连。记者 刘一叶 摄
“在年轻一代学者的全力投入下,此次展览将一些隐没在历史烟尘当中的珍贵资料进行了系统挖掘,为我们勾勒了全新的新中国设计史线索。”展览学术顾问、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杭间认为,年轻学者的挖掘,对整个中国设计的价值和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段胜峰表示,此次展览不仅对设计学科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对涵养设计人才、培育设计土壤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中国设计走过的历程,是一条追求本土化、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设计的发展,需要我们知往鉴今,熨帖时代的脉搏,感悟时代的精神,聆听时代的呼唤,将中国设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谢亚平表示,期待通过本次展览能激发更多学者对中国现代设计史的研究兴趣,从而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书写中国现代设计史。
展览将持续展至8月5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学术、公教等活动。

 

相关产品

评论